宁波走书
宁波走书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据艺人所传,其最早从上虞流入(有另一说法,称其形成于清光绪年间的余姚农村,清末民初流传入宁波城区,继又向镇海、舟山地区拓展)。最初为佃工在农作时你唱我和、自娱自乐的小曲,借此消除疲劳,后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
光绪至民国年间,这种演唱形式已普遍流行,其表演形式亦由初时一人自拉自唱的“坐唱”,发展到演员坐在桌后唱、伴奏乐队坐在桌子两旁的“里走书”,最后演变为演员与乐队相对各坐一旁,演员在台上有较大空间可作表演区的“外走书”。余姚有一些农闲时从事曲艺演唱的农民、小贩和手工业者,成立了“杭余社”组织,经常交流演唱经验,研究曲艺书目。其中有位叫许生传的老先生,吸收了绍兴莲花落的曲调,率先采用月琴伴奏,自弹自唱,很受群众欢迎。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艺人也都采用各种乐器伴奏,还从四明南词、宁波滩簧、地方小调中引进不少曲调,加以改造应用。同时,在书目方面也有了发展,出现了《四香缘》《玉连环》《双珠凤》《合同纸》以及《红袍》《绿袍》等一些长篇,演唱活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宁波、舟山、台州三个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宁波走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从“坐唱”发展到“走唱”,从单档发展到双档乃至男女双档。1950年戏曲改进协会成立后,即对走书的曲目、表演和曲调进行研究。1952年,正式定名为“宁波走书”。1958年,戏曲改进协会还专门培训了朱桂英等一批女演员,由许斌章演唱的现代短篇《朱德能创造防护罩》赴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曲艺会演,获得好评。“文化大革命”期间,宁波走书受到极大的摧残。1978年后又得以恢复。至2009年时,宁波走书仅在宁波市区就有专业和半职业艺人200余人,成为浙江省较有影响的曲种之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