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乡领袖
1911年成立的上海宁波旅沪同乡会是宁波同乡利益的代表机构。虞洽卿即历任副会长、会长,直到1941年离沪为止,在虞洽卿领导下,同乡会着重致力于以下工作:
(1)、兴办教育事业,从1911年到1929年,同乡会先后开办义务小学10所,此外同乡会还发放过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助学金,大、中学生奖学金等。
(2)、举办救济、赈灾工作。同乡会设立了免利借款局,救助无业、失业同乡。同时还免费遣返无力购票回籍的清寒同乡,1928年共1750人。另外还附设施诊所,免费为赤贫者诊治、送药,对病重者,还送四明医院住院治疗,病故者施给棺木。同乡会对家乡水灾、粮荒,都及时救济、赈灾。在1915年甬兴轮事件、1940年景升轮事件中,同乡会都予以及时救援。
(3)、为同乡伸冤理屈,如1904年的周生有案等。又如1934年宁波人开设的庄源大酱园和瑞昌顺五金店店主之子被诬为劫匪,虞洽卿等人立即商议,聘请律师,搜集证据。在人证、物证面前,法官当庭宣布两被告无罪释放。甬人在沪开设的益利汽水厂、信谊药厂,平时卓有声誉。1934年夏,黄金荣手下人故意制造事端,蓄意敲诈。后经虞洽卿出面向黄交涉了事。
(4)、促进家乡建设。1927年协建宁波中山公园、1929年资助浚理曹娥江、1930年协修鄞慈镇公路等。再如修建宁波灵桥工程时,工程款70多万元,同乡会承担了70%。
(5)、战时救助难胞。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同乡会举办难民收容所、组织战地救护队。当时资遣遇难同乡计在30万人以上。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同乡会又免费遣送同乡20余万人回甬。1939年4月宁波遭日机滥炸,同乡会又组织救援。
同乡会在虞洽卿主持的30年间,确为同乡和家乡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1920年4月,全国工商协会选举虞洽卿为会长。1924年虞当选为上海总商会会长。1925年全国商会联合会改选虞为候补会长,后递补为副会长。1926年他以总商会会长身份组织上海商界代表团,再赴日本考察。1930年又当选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五华董之一,此时虞己成为沪上着名的商界领袖人物。
社会活动
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五卅惨案,6月1日起全市实行“三罢”斗争。6月3日虞洽卿兼程返回上海。上海总商会成立“五卅事件委员会”,虞洽卿等多方奔走交涉,提出复市13条谈判条件,于6月26日忍痛开市。是年10月直系军阀孙传芳进占上海,虞被迫辞去淞沪商埠市政会办之职。
1926年上海总商会改选,会长一职在孙传芳干预下,由傅筱庵接任。虞洽卿与王晓籁等另组“上海商界联合会”与之抗衡。
1927年3月26日蒋介石进入上海,虞洽卿连夜晋见,商谈甚久,蒋有意委任虞为财政部长 ,被他以“以商言商”而婉辞。31日虞洽卿以上海市商业联合会会长的身份,支持“江苏省兼上海市财政委员会”,为蒋介石筹集经费,认销债券。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虞洽卿等筹设“上海难民救济协会”,在全市设立30多处难民收容所,他亲任会长,共遣返回籍10多万人。不久,日军策划组织汉奸政权,多次拉拢虞洽卿,但都被他所拒,保持了民族气节。
虞洽卿非常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1906年捐资创办龙山学堂。1912年在龙山建造轮船码头和轻便铁道。又在家乡开诊所、设立电报局、救火会、小型发电厂等。1930年发起疏浚凤浦湖,历时9年,耗资5万余元。又投资修建甬观(海卫)、镇(海)骆(骆桥)、镇(海)大(契头)三条公路,方便了浙东地区的交通。他历年用于家乡建设的投资估计约在300万元以上。
最后岁月
1941年3月他离沪转道香港去内地。虞洽卿在重庆与王晓籁等合组三民运输公司,担任经理。他从国外购进大型卡车,凭借蒋介石的“手谕”,等许运输物资,他亲自押车,奔波于滇缅公路上。此时日军己侵入缅甸,曼德勒、仰光等地的商人竞相低价求售,虞因而获得巨利。他还继续经营重庆三北公司,发展川江航线。又在昆明、成都、贵阳、兰州等地设立运输公司,在内江办有酒精厂,在湖南创办纱厂。
1945年春,抗战胜利在望,虞正待回沪重整旧业之际,忽于24日患急性淋巴腺炎。当其弥留时,嘱赠黄金千两,支援抗战,两天后竟告不治,病逝重庆,终年79岁。11月,移柩归葬于故乡伏龙山。
(区文化办根据《虞洽卿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