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县乡土教材高级国语课本》、《镇海县乡土教材初级常识课本》复制件
据捐赠者杨兆平老同志所述,杨敷施是他的父亲。近些年,杨兆平一直在寻找父亲当年的足迹。某日,杨兆平发现在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李素梅所着《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一书中,提及了父亲杨敷施等人编纂的这两本乡土教材,当即决定写信给李教授,并寄去他和他的哥哥(两个小孩)蹲在杨敷施坟前的照片,恳切希望得到这两本书。但是当时在图书馆找不到这两本书,后来是在《孔网》上发现并购买的。
主编杨敷施年轻时照片
杨敷施先生去世于1949年,而杨兆平于1951年6岁时才被接到杭州,因年幼时与父亲分离,杨兆平对父亲的印象是十分陌生的。但杨兆平时常可以从相关史料记载和周围人口述中描摹出父亲的影子。杨敷施先生在世时,时常支助一些穷苦学生,给他们买书,交学费,送衣服,支助一些进步学生到延安。他与瞿谷生(坚白)是好朋友,瞿谷生去延安时,杨敷施先生还送了一件黑色的呢子大衣。解放后,慈溪县人民政府派人来杭送来一份房地产文书,作为补偿父亲工作的薪金。杨兆平妈妈却坚持延续父亲的生前的志愿,将这笔财产捐给政府,继续帮助穷困学生求学。
镇海籍着名音乐家周大风先生在《我的母校》一文中回忆在灵山书院的读书生活,曾提到杨敷施先生:“宁波等六地均试办过‘道尔顿制’学校各一所,其他五校因战乱等原因停办,唯我校......县督学翟坚白,县督学杨敷施暗中保护下......办了六年......”杨兆平的哥哥杨兆雄对此喜出望外,动身拜访了周老住所。据杨兆雄回忆,周老是个慈祥的老者,也是“唯一”一个在镇海见过父亲的人。周老肯定了杨兆雄父亲是个很正直的人,嘱他要向父亲学习。周老向杨志雄索要一张父亲的照片,回来后杨兆雄就印了两张父亲年轻时的照片,送给周老,照片右下角还有钢笔写的“敷施”两字。
镇海县乡土教材初级常识课本目录
镇海县乡土教材高级国语课本目录
从所编内容看,这两本乡土教材包含镇海县当时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物产习俗,地理气象,公共设施,教育机构等,让当时的小学生从小认识脚下土地,激发培养小学生爱国爱乡情怀,该教材不仅为当时的镇海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也为现代学者研究镇海发展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